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艾歐踢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聽李叔同講人生哲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6-6 10:43: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1章 相由心生,做人要心態平和 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守正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大意是在這無常的世界,變故的來臨是理所當然的事,面對變故一定要冷靜、不煩躁。即使沒有辦法使它向好的方面轉變,只要你志向堅定,雖然事情沒法解決,但是冷靜觀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沒有什麼不平和不滿了。否則就會導致身敗名裂的後果,這不應該是處世的應變之道。
在這世間行走,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最基本的認知:每個人都有他的難處與脆弱之點,所以,每個人也都必須要具備自己面對問題最基本的化解招式。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所培育出來的禪定與智慧,便是我們面對變故之時,處理問題最好的利器。


因為有智慧,我們便能明確地判斷何者為是,何者為非;何者該棄,何者該守。
因為有定力,我們便能夠堅守自己的立場與陣營,不會被外界的誹言詆語所打倒,更不會為了爭取他人的諒解與認同,而奴顏婢膝,謊言討好,以至於完全失去自己原有的立場與操守,更為有識者所不齒。
我們常說,人該為自己而活。這個「自己」並非是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自私自利的「自己」,而是有覺性,能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自己」,一個能在六道輪迴之中,以苦為師,不斷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終至成佛的「自己」。


因此,在一世又一世的生命歷練中,我們確認,無常與變故,是生命中的必然現象,所可憂慮者,乃是自己對佛法的認知不夠,奉行的決心不夠徹底。只要我們有堅定的決心,信佛之語,奉佛之教,又何愁不能度過生命中的風風雨雨,驚濤駭浪?
李叔同經常告誡弟子:做人要心態平和。佛家說:「相由心生。」我們之所以會有嫉妒、不滿、憤懣的情緒,全是因為自己的眼界和心胸不夠開闊。如果我們能冷靜地觀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會有什麼不平和不滿了。 心態平和的人能看淡生死,以一種順其自然的心態面對世事。莊子的妻子病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子前來弔唁,看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道:「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後,我才發現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 惠子仍憤憤不平,質問道:「生死之理又如何?」莊子說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無生;不僅無生也,而本無形;不僅無形也,而本無氣。陰陽交雜在冥茫之間,變而有氣,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說:「理雖如此,情何以堪?」莊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於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為生命的東西,不過是塵垢。死生猶如晝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氣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樂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麼不堪忍受的呢?況且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 莊子一生沒有入仕,但他卻始終給人逍遙快樂的印象,就是因為他看得圓滿,他在《庚桑楚篇》中也說:毀除意志的干擾,解脫心靈的束縛,遺棄道德的牽累,打通大道的阻礙。高貴、富有、尊顯、威嚴、聲名、利祿六種情況,全是擾亂意志的因素。容貌、舉止、美色、辭理、氣調、情意六種情況,全是束縛心靈的因素。憎惡、慾念、欣喜、憤怒、悲哀、歡樂六種情況,全是牽累道德的因素。離去、靠攏、獲取、施與、智慮、技能六種情況,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這四個方面和六種情況不至於震蕩於胸中,內心就會平正,內心平正就會寧靜,寧靜就會明澈,明澈就會虛空,虛空就能恬適順應無所作為而又無所不為。大道,是自然的敬仰;生命,是盛德的光華;稟性,是生命的本根。合乎本性的行動,稱之為率真的作為;受偽情驅使而行動,稱之為失卻本性。知識,出自與外物的應接;智慧,出自內心的謀劃;具有智慧的人也會有不了解的知識,就像斜著眼睛看,所見必定有限。有所舉動卻出於不得已叫做德,有所舉動卻不是為了自我叫做治,追求名聲必定適得其反,而講求實際就會事事順應。 有什麼樣的心態,便會有什麼樣的生活,把心態放寬,保持平和的心態,生活就會更美好。 心境平和的人,面對危機可以坦然面對,不會驚慌失措。他從心底散發出來的祥和之氣可以感化凶暴的人。


弘一大師還講述過下面一段來自《世說新語》的故事,以證明保持平和心態所產生的力量和裨益。
晉朝有一個有權威的人叫做石勒。當時的人對於他的權威都非常害怕,視之為狼虎。而有一位高僧叫佛圖澄,卻很得石勒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養子石虎在一起閒遊,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圖澄的道德。佛圖澄本是西域高僧,公元310年來中國傳教,受到石勒和石虎的優待。佛圖澄幫助石勒稱帝,建立了趙國,後又幫助石虎。石虎對待臣子手段毒辣。大司馬燕公石斌在擔任幽州牧這一官職期間聚集群凶,肆虐無度。石虎將他重打三百鞭,並殺掉了石斌的生母,射殺石斌手下幾百人。佛圖澄聞訊急忙勸阻,殺紅了眼的石虎對佛圖澄卻頗為尊重,聽從勸告停止了殺戮。佛圖澄的高德感化了石虎的暴威,使他化為柔順,宛如猛虎化為海鷗一樣無害了。可見,一個人如能做到無念無心的地步,對周圍之物都不起敵意,不但不足以畏懼,還可使其服從自己,共同在一起遊樂。

第2章 常懷一顆寧靜致遠之心 時當喧雜,則平日所記憶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寧,則夙昔所遺忘者又恍爾現前
可見靜躁稍分,昏明頓異也。 大意是當周圍環境喧囂雜亂使心情浮躁時,平日所記得的事物都會忘得一乾二淨;當周圍環境安靜使人心情平靜時,以前所遺忘的事物又會忽然浮現在眼前。可見心神的浮躁和寧靜只要稍有不同,那昏暗和明朗就會迥然不同。
李叔同認為懷有一顆寧靜致遠的心是求學論道的必備條件,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有位虔誠的女施主,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她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香花供佛,根據佛家經典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女施主非常高興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您這裡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女施主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這一截花梗已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說:「其實,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的生活環境就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掉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女施主聽後,作禮感謝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宇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歌的寧靜。」 無德禪師說:「你的呼吸就是梵歌,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就是寺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宇中生活呢?」 看來,對於真正懂得修行的人,無處不是禪,無處不是佛,無處不是寧靜祥和,而對一般的俗眾,保持一顆寧靜的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從前,有兩家莊戶人家,一家的牛吃草過界,糟蹋了另一家的莊稼,兩人便吵了起來,各不相讓,最後打了起來,互相牽扯著進了縣衙。 那會兒縣太爺正趕上心情不好,也不問青紅皂白,驚堂木一拍,喝令兩人,將縣衙門外捕快們練功用的石碌碡,合力扛回村去回來再告狀。 兩人面面相覷,可是要對付二三百斤重的石碌碡,還真得要齊心協力。儘管如此,只搬到公路上,兩人就已精疲力竭。坐在路邊的樹蔭下,一陣南風吹來,兩人如醍醐灌頂,翻然醒悟。遂租來一輛馬車,將那石碌碡送回縣衙,悄然息訟,攜手而歸。 還有一個故事,也是勸人平息怒火的:某甲受人誹謗,感到名譽受損,便帶一把殺豬刀去找誹謗者算賬。途經長長的河堤,一路垂柳拂岸,白浪逐沙,水鳥在木船上盤旋,在碧藍的天空倒映下,河流彷彿玉帶輕盈飄動……某甲被眼前的美麗景緻所吸引,步子漸漸地慢下來,後來乾脆坐在草坡上折一枝柳條做笛,吹奏著放牛小調。全然忘記了腰間還藏著尖刀,忘記了此行的目的。 自然的美景平息了心頭的怒火,理智壓退了癲狂。然而,世間事並不會總那麼巧,遇到安寧的環境來平息心頭怒火,如果正趕上陰天怎麼辦?也沒有垂柳拂岸、白浪逐沙,只有波濤洶湧、殘花敗柳。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內心中尋找一份安寧。這種寧靜致遠也能平息心頭怒火,化干戈為玉帛。
第3章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大意是人們在逆境和順境中能夠謹言慎行,凡事三思,保持謙遜客氣,確實需要相當大的胸襟氣度;為人處世能以超脫的心情,將自己的喜怒好惡放在一邊,凡事冷靜,能有如此之涵養是聖賢的境界。 李叔同非常喜歡這句格言,並時時引以為戒。人生在世,不乏有許多喜怒哀樂,其中有些是客觀存在而無法迴避的,有些卻是可以去尋求或爭取的,快樂就是這樣。 有的人只因為點小小的不順利,就認為整個世界都在和他對抗,似乎普天之下沒有他的容身之地。這些人的頭腦似乎被一種叫做憎恨的細菌侵蝕著,只要能吸收到一些腐敗的養料,就會無限制地分裂繁殖,從而控制人的大腦,使他們急於否定一切,讓自己身陷絕望的包圍圈中。 伊麗莎白?庫伯勒醫師一生都在做好事,她不但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了最好,而且還時常幫助臨終的病患者。在晚年時,她還實行了收養艾滋病嬰兒的計劃。 人人都認為上天是公平的,給予每個人的都一樣多,可是這句話放在伊麗莎白?庫伯勒醫師身上卻令人嘆息不盡。為世界做了諸多貢獻的她,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在職期間,她受到其他醫師們的排擠;由於她對工作和患者的過度熱情而賠掉了自己的婚姻和健康;為了收養艾滋病嬰兒,附近的居民一把火燒了她的房子,以防止她繼續做「危險的善事」。 伊麗莎白?庫伯勒醫師是個平凡的女人,她也不是鐵打的人,她也曾詛咒過這個世界的無情無意,詛咒過上帝,也曾灰心到極點想放棄目前所做的一切。可是最終她還是改變了自己對這一切的看法,選擇了繼續勇敢地走下去,並沒有因為那一小部分的不義者而怨天尤人,阻礙自己的人生道路。 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發現抱怨的人遠比樂觀快樂的人多。喜歡抱怨的人在給自己找罪受的同時,也傷害著身邊的人,為他人招惹麻煩,世界上幾乎沒有人因為抱怨世界而得到快樂。雖然有時抱怨可以減輕當時的痛苦,幫助他從痛苦中暫時抽身,但那並不是幫助他徹底解決問題,而是在教他如何逃避現實。 事事都選擇沮喪失望,不如轉變思維往好的方面想,選擇痛苦呻吟,不如選擇開心快樂。如果你決定做快樂的人,生活就不會那麼平淡。在面對艱難困苦的挑戰時,如果你足夠機智,改變思維方式,世界也不會吝惜將生命中最豐盈的快樂送給你。受到傷害,療傷止痛才是明智之舉,沉溺於痛苦中不過只是加深痛苦而已。 潮起潮落、冬去春來、日出日落、月圓月缺、花開花謝、野草榮枯,自然界萬物都在循環往複的變化中,你也不例外,自己的情緒也會時好時壞。 學會控制情緒,這是自然界的遊戲,很少有人窺破天機。每天你醒來時,不再有舊日的心情。昨日的快樂已變成今日的哀愁,今日的悲傷又轉化為明日的喜悅。這就好比花兒的變化,今天綻放的喜悅也會變成凋謝時的絕望。但是你要記住,正如今天枯敗的花兒蘊藏著明天新的種子一樣,今天的悲傷常常預示著明天的快樂。 你要學會控制情緒,讓每一天都充滿幸福和歡樂;你要學會用思緒控制行為,用行為控制思緒。每天清晨你醒來,當你被悲傷、自憐、失敗的情緒包圍時,你就這樣與之對抗: 沮喪時,你引吭高歌。 悲傷時,你開懷大笑。 病痛時,你加倍工作。 恐懼時,你勇往直前。 自卑時,你換上新裝。 不安時,你提高嗓音。 窮困潦倒時,你想像未來的財富。 力不從心時,你回想過去的成功。 自輕自賤時,你注視自己的目標。 總之,只有低能者才自感江郎才盡,你並非低能者,除非你使自己變為一個情緒化的人。
第4章 知足者常樂 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失,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路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
大意是人怕冷時想過夏天,怕熱時想過冬天,真的到了那時還是不舒服,我勸你趁早打消這些妄想,安心過日子,哪裡都一樣。吃素總比餓肚子好,住茅草房總比露天睡好。人生若懂得知足,所有煩惱就會一掃而光。 李叔同生活清苦,常以自苦求清靜,他信奉知足者常樂! 知足者才是真正的富有者。調整好心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享受生活中的點滴喜悅和快樂。知足者常樂,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騖遠;知足便安若止水氣靜心平;知足便不貪婪不奢求不豪奪巧取。 「知足者常樂」曾經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人生哲學。 有的人結廬于山間,一畝薄田,一壺清茶,一盤檀香,一張古琴,悠閑自在,自得其樂。比如陶淵明悄然遁世,隱匿南山;比如孟浩然廝守農舍,歸隱田園。在那平凡的雞鳴犬吠中,在那「把酒話桑麻」的笑談中,他們知足了,也擁有了不足為外人所道的樂趣。 曾經在《讀者》里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一位小商販不熟悉經濟學,向來都是把一頁頁的欠條隨手一塞。別人還錢也好不還也罷,他從不追究。這位商販的兒子是一個經濟學家,就勸他管好賬目。可這位商販卻說:「我是不懂管賬,我父親死得早,僅僅給我留下了一條爛褲子。在我的眼裡,除了一條爛褲子,剩下的都是我的利潤。」這個商販正是知足常樂的代表,他沒有刻意地去追求暴利,而是本著一種洒脫、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事業和擁有的財物,或許,這種心態對他的生意帶來的更多的是裨益。 能真正適可而止地知足的人,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 有一個天使,送信的時候在人間睡著了。醒來後,他發現翅膀被人偷走了。沒有翅膀的天使,能力比普通人還要小。他又冷又餓,來到一戶人家門口。 「我是天使,請把門打開。」 這家人打開門,看到天使被雨淋了,衣服皺巴巴的,卻問:「你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禮物?」 天使回答:「我的翅膀丟了,回不到天堂去,沒有禮物。」 「沒有翅膀和禮物的天使不算天使!」這家人把門關上了。 他敲第二家、第三家的門,都遭到了拒絕。 天使沒辦法,只好蹲在村口哭。一個牧羊人看他可憐,便把他帶回了家。 天使吃飽了飯,穿上了暖和的衣服,開始對牧羊人述說自己的遭遇。 牧羊人說:「你即使不是天使,我也會給你一頓飯吃的。如果你沒有別的事做,就留下來和我一起放羊吧。」 天使在人間的確不會什麼手藝,便開始牧羊。 天使每天梳理一些羊毛留下,日積月累,他為自己織了一對羊毛的翅膀,在牧羊人目瞪口呆的注視下飛走了。 過了幾天,天使來答謝牧羊人,問他要什麼。 牧羊人說:「讓我增加100隻羊吧。」 羊的數量增加了100隻,牧羊人比過去更累了。他找到天使,請他把羊收回去,為自己蓋了一間大房子。牧羊人在大房子里住著,發現到處是灰塵,打掃不過來。於是他用房子換了一匹馬。牧羊人騎在馬背上,但不知要到什麼地方去,就把馬又還給了天使。 天使問:「你還要什麼?」 牧羊人說:「什麼也不要了。」 天使說:「人從來都有很多願望,你難道沒有嗎?」 牧羊人說:「願望實現之後,我才知道我不需要這些東西,它成了我的累贅。」 天使說:「我送你一樣無價之寶,那就是性格。你想有什麼樣的性格?」 牧羊人說:「我已經有了這樣的性格,那就是知足。」 葡萄是酸的―這只是對於大多數沒能吃到葡萄的人而言,至於那些吃著葡萄的人,也犯不著太得意,用「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之類的話來挖苦人。所謂風水輪流轉,得逞於一時並不一定能得意於一世。大家都把功名利祿看得淡一點,知足者常樂,做一個樂觀向上之人,於己、於人、於社會都有益處。




第5章 豁達胸懷,超然達觀 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
大意是要把身心世界都放下,看透、達觀,修鍊才有效果。 真正的豁達,應該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長。豁達做事的過程也是「互補」的過程。別人有此過失,若能予以正視,並以適當的方法給予批評和幫助,便可避免大錯。 李叔同認為,豁達,對於任何人都賦予了一種完美的色彩,這不僅是一種健康的待人處世的方式,還是一種良好的人生態度。 在一個寺院里,一個小和尚看著院子里的枯草地對師父說: 「師父,現在都是三伏天了,這片草地卻枯了一大片,我們快撒點草種吧!」 「等天涼了再說,」師父揮揮手,「播種要隨時!」 到了中秋時節,師父從集市買回了一包草子,叫小和尚去播種。 小和尚抓了一把草子向草地撒去,但是由於秋季的風大,草子邊撒邊隨風飄到了其他地方。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道。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一旁的師父說,「這叫隨性!」 可是,剛剛撒完了種子,幾隻小鳥就飛了過來,唧唧喳喳地啄食著地上的草子。 一看到這種情形,小和尚便急忙去驅趕,邊趕邊對著師父喊:「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 師父閉著眼睛不慌不忙地說:「沒關係!這叫隨遇!種子多,吃不完!」 到了半夜時分,烏雲翻滾而來,隨即大雨便從天而降,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小和尚起床去看撒下的草子,發現大部分草子都被雨水沖走了。小和尚感到十分傷心,他來到師父的禪房,對師父說:「師父!這一下可真的要完了!好多草子都被雨水沖走了!」 師父看了一眼小和尚,說:「這叫隨緣!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生根發芽!」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禿的地面上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有撒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看到到處都是小草,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點頭說:「隨喜!」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這五隨總起來就是珍惜一切。這個「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憤、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也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這就是禪師的豁達。 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嘗無奈與苦澀,經歷挫折與失意。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對挫折和失意自哀自憐,怨天尤人,只會使自己顯得更加可憐,更加憂傷。倒不如一切隨遇而安,換個角度去思考,把艱難險阻看做是人生的另一種饋贈,當做對人的意志的磨礪和考驗。 對於一個豁達的人來說,在遇到困境時,他們會本能地承認事實,擺脫自我糾纏,不會因為自己的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在他們的思維中一般都會存在一種趨利避害的思維習慣。這種趨利避害,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保持情緒與心境的明亮與穩定。恰似一位哲人所言:「所謂幸福的人,是只記得自己一生中滿足之處的人;而所謂不幸的人,是只記得與此相反的內容的人。」所以,對於每一個人來講,滿足與不滿足並沒有太多的區別,而幸福與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卻會相當巨大。 要「學會」豁達,不斷和自己對話,學會接納現有結果,對得失不斤斤計較。即使身處逆境,也要多發掘事物積極的一面,否則「一夜白頭」也於事無補。對人要學會換位思考,包容一切,不能像刺蝟一樣,誰招惹了你就扎誰。多一點幽默,少一點僵硬,坦然面對問題,淡泊名利。這樣的心態才是一種健康的心態。
第6章 習慣叫苦的人苦就來找他 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
大意是我該怎樣來形容這個娑婆世界的苦處呢?它就像刺蝟身上的毛又硬又多! 一個人如果被一些不良心態所左右,他人生的航船就會駛入淺灘;一個人如果一生都能保持美好、自信的心態,那麼他人生的路就會越走越寬,他生命沿途的景色就會異彩紛呈。 煩惱會使一個人悶悶不樂,心神不定,不能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工作,從而也就很難成功。 每個人都曾有過煩惱或正在經歷煩惱,事實上,這些煩惱都是我們自找的。一個浮躁的人往往樂於自尋煩惱。你可以尋找甜蜜的愛情,你可以尋找美好的生活,但你決不可以自尋煩惱。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煩惱也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都避免不了的。但是,由於每個人對待煩惱的態度不同,所以煩惱對人的影響也不同,通常人們所說的樂天派與多愁善感型就是顯然的區別。樂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尋煩惱,而且善於淡化煩惱,所以活得輕鬆,活得瀟洒;而多愁善感的人喜歡自尋煩惱,一旦有了煩惱,便憂愁萬千,牽腸掛肚,離不開,扔不掉,活得有些窩囊。 一位心理學家曾這樣來論述人生與心態的關係:人生是好是壞,並不由命運來決定,而是由你的信念和處世的心態來決定;生命像一條溪流,在歲月的原野上不斷地流動著,如果你不主動地、有計劃地掌穩自己的航向,它就會隨波逐流,消逝在連自己也不可知的地方;如果你不在自己心理和生理的土壤中播下期望的種子,那麼荒草便會蔓生;如果我們不主動地把自己的心態導向積極的一面,消極灰暗的心境就會像一隻不祥之鳥,在我們人生的歲月里喳喳嗚叫。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利也有弊。換個角度,便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開雨傘店的,二女兒家是開洗衣店的。這樣,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兒家雨傘賣不出去,雨天又擔心二女兒家衣服曬不幹,整天憂心忡忡。後來,有人對老太太說:「老太太,您真有福氣,晴天二女兒家顧客盈門,雨天大女兒家生意興隆。」老太太仔細一想,還真是!從此,每天無憂無慮,過得十分快樂。 的確,凡事只要換個角度,積極地從好的一面去想,便能發現真正的快樂。如果我們執意地強求一些不可能的事,那豈不是跟自己過意不去嗎?那又何必呢? 生活中有不少人會整日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為別人的幾句閑言碎語,或為自己的不幸而長吁短嘆、憂心忡忡……人生在世,總難免會遭遇不愉快,難免會遭遇挫折或不幸,如果一味沉湎於痛苦,總是哭喪著臉度日子,生活無疑會凄涼、痛苦、無奈得多。但如果能學會換個角度,即學會從理性的方面想一想,便可讓自己本來灰暗的心境變得亮堂起來。那些習慣叫苦的人苦就來找他。
第7章 看淡反而清濃,放下即收穫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哪個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大意是世情淡一分,佛法就多一分,邪想少些,福報就多些,放下放下再放下,回歸回歸再回歸,安安靜靜地等候天命,這個世界不可久留。 也許,自從李叔同出家的那一刻,他就心如止水,放下一切了! 在生活中,我們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多了許多的不快與煩惱,甚至覺得生命是如此沉重。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放下,因為放下就是快樂,放下就會一身輕鬆。 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喑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找到快樂?」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里裝的是什麼?」 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裡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 上岸後,大師說:「你扛了船趕路吧!」 「什麼,扛了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 「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原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第8章 積極樂觀,人間處處好時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大意是四季里本來是花紅柳綠的,然而很多人心裡總是想著不愉快的事,覺得生活沒勁,很累。其實如果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從平平淡淡的生活里,發現很多很多的關於生命本身存在的美麗,那麼每天無不是好時節!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暫,有如煙花般的短暫炫目,一閃而逝。快樂也是一輩子,痛苦也是一輩子,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活得更快樂更輕鬆一點呢? 一個父親想對一對孿生兄弟進行性格改造,因為他們其中一個過分樂觀,而另一個則過分悲觀。一天,他買了許多漂亮的新玩具給悲觀的孩子,又把樂觀的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馬棚里。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的孩子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嘆了口氣,走進馬房,卻發現那個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里掏著什麼。 「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揚揚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里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歌德曾經說過,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他的心靈感到幸福。 一個人的處境是苦是樂,常是主觀的感受。同有半杯水,消極者說:「我只剩下了半杯水。」積極者說:「我還有半杯水!」同樣擁有,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與價值判斷,其實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自我心理暗示。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就在我們的周圍,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據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結婚的人比獨身者感到更幸福―雖然愛情和婚姻會帶給人們煩惱或困擾,但人們卻一致認為愛情和婚姻是構成幸福快樂的一個關鍵因素;有孩子的夫婦比沒有孩子的夫婦感到更幸福―孩子雖然是父母頭痛煩擾的來源,但也可以給父母帶來無比的幸福和滿足感;女人比男人感到更幸福―雖然女性由於抑鬱症要接受治療的個案比男性高出兩倍,但這並不代表女性比男性不幸福快樂;自由職業者比受雇於人的人感到更幸福;退休者比在職者感到更幸福。 所以,幸福就是:發現你遇到的麻煩事,全都在保險之列;發現你買的東西的價錢比你所付的款要多;你以為丟了東西,準備去買件新的,這時突然找到了;鑰匙被鎖在家裡,你發現你忘了關一扇窗戶。 我們的心靈就像一座花園。每個人都知道,如果你栽種的是菜豆,那麼你收穫的就絕不會是馬鈴薯。你種下一顆菜豆,也肯定不會只收穫一顆菜豆。在播種與收穫之間,菜豆的數目會增加很多,這就是我們心靈的工作方法。無論什麼事情出現在你的心靈,都會出現很多的結果。我們播種一種思想,無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你都會收到許多倍的思想。因為在播種與收成之間,由於介入了我們的幻想而使結果增加了數倍。 如果有人提著一桶垃圾走進你家裡,並將這桶垃圾倒在你家客廳的地板上,你會怎麼樣呢?這時你可能會大怒,你可能會動手打他,或叫來警察逮捕他,或逼他馬上把垃圾打掃乾淨。 但是對於把垃圾倒進你心田的人,你又會怎樣處理呢?也許你根本沒有意識到它的危害,只是露齒一笑說:「把垃圾倒進來並不會打擾我。」其實,把垃圾倒進你心田的人,比把垃圾倒進你家裡地板上的人更能傷害你。因為進入你心靈的每一種思想,多少都會有些作用。積極的思想會產生積極的作用,而消極的思想也會產生消極的作用。 當你把自己的輕鬆快樂存入銀行時,你就會覺得,其實在這個地球上還是有許多輕鬆快樂的事情的。
第9章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風狂雨驟時立得定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大意是在優越的環境中,能毅然撥開這層層的榮華富貴,走向覺悟解脫的人生,這正是處理人生順境最高明的手段。在逆境中,也應盡自己最大的耐力與涵養,保持心境不動,在狂風驟雨中不自暴自棄,為自己找到立足點。 常聽人感嘆,人的一生當中,最真、最沒有偽裝的,便是嬰幼兒時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高興就發脾氣,喜歡的東西便據為己有。及至年歲漸長,受了教育,懂得禮節,有了羞恥之心,明白了修養的必要,知道要掩藏自己不恰當的情緒;與人相處更時時提醒自己,不可率性而為,要會察言觀色,逢迎拍馬,這樣才不會為自己惹來麻煩,甚或能讓自己日後行事順利,官運亨通。日子一久,不知不覺就似乎戴上了一副假面具,變得連自己都快要認不得自己!但是每當午夜夢回,真正的自我又常會在不經意之中冒了出來,感到自己受到了壓抑,潛意識中有著許多的無奈與不甘,若能調適得好,尚能平安度日;若是太過於勉強,重則可能導致精神分裂,輕則至少來個憂鬱症或躁鬱症等演變成精神官能方面的問題。 《大智度論》之中說道,人有兩種結使(煩惱的來源),一者屬愛結便,二者屬恚結使。這就是說,處境太好,過度地享受,被奉承、呵護,反而會讓一個人迷失了自己。過度地受挫折、遭受打擊,又會使人沮喪、頹廢,因嗔恚、失望而一蹶不振。弘一大師建議我們:「惱害不嗔,敬養不喜,眾苦艱難,不應怖畏。」 范仲淹先生也曾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時代的人,皆各有其可憂可惱之事。關鍵在於,在任何處境之中,是否都能找到讓自己安身立命的立足點。定力不夠、認不清自己的人,往往被外境牽著鼻子走;外在的花花世界、五光十色,很輕易地便能吸引住他的全副身心。失意之時,他固然會把所有的精力、時間浪費在怨天尤人、諉過於人,而無法靜下心來,看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才能,多少斤兩,而有這種人格傾向的人,若是還有點福報,竟然有朝一日,也讓他飛上枝頭做了鳳凰,他必然會沉溺於五欲六塵、五光十色,盡情地揮霍,享盡了福報。殊不知,在這風光體面、令人稱羨的當下,其實也正在造下輪迴墮落的惡業,弘一大師特別提出這句:「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是有其切身體悟的。 弘一大師本身即出生於富貴之家,加上本身又具備特殊的天分與藝術才華,其年輕時代正是穿過一層又一層的「花繁柳密」。但是深具慧根的大師,卻能毅然撥開這層層的花繁柳密,走向覺悟解脫的人生,這正是處理人生順境最高明的手段。 同樣地,生命的過程中,不可能沒有挫折。橫逆之境現前之時,要求一位具縛凡夫,保持心境如如不動,或許是太過於苛求了。但是生而為人,卻應該盡自己最大的耐力與涵養功夫,在狂風驟雨之中,為自己找到立足點。若是輕易地就被襲倒,從此一蹶不振,甚而自暴自棄,豈不是太辜負了自己這難得的人生了?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無法倒轉回去的單行道,既已如此走下去,便能就當下呈現在眼前的,好好地去把握、去運用、去珍惜。能時時以心轉境,而不輕易被境所轉的人,才是真正能主宰自己生命的人。
第10章 把得意當無意是高手,把得意當失意是聖人 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煊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大意是被世界的鏈條捆綁住了的凡夫俗子,只要一天不受窮,只要一天不生病,馬上就去整日追逐名利停不下來。誰肯在得意的時候,會想到未來還有不得意的時候? 佛家的信條,使李叔同一生受益,也許在得意與失意間才能顯示大師風範。 王勃在《滕王閣序》里寫到「楊意難逢」,抒發自家懷才不遇的牢騷。查《漢書》,這個「楊意」即楊得意,是漢朝的一個名士兼大官,頗有識才之雅量,但最後楊得意本人也看走了眼,皇帝並不信任他,被撤了職。你看,連楊得意都得意不起來,何況你我? 把得意當無意是高手。人心無限,世路有限。我們對這個世界所知甚少,對它的規律摸得不透,因此老出意外是正常的。等我們摸透世界那天,又不是原來那個世界了。在這兩頭的中間,千萬不能得意,一得意就摔跟斗。佛經上把世界的不可捉摸稱為「無常」,把因此而產生的煩惱稱為「無名」,成語「無明業火」就出於此。陰溝里可能翻船,車又可能平了陰溝,人又可能拋下車走路,那路可能瞬間消失在茫茫原野。日本《古事紀》上記載了雄略天皇行幸吉野,與舞女歡娛時作了一首和歌:「人神拂琴吳床上,曼舞少女願永存。」人神指「現世神」天皇,吳床即中國傳過去的胡床。此歌講天皇瀟洒地坐在中國式床上,觀看少女的輕歌曼舞,那少女大受寵幸,希望此情此景可以永存。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顯然不大可能。且看後世同為天皇之家的天智天皇妃作的和歌:「枝頭青翠色,流連任賞觀。為有此般恨,吾心愛秋山。」最後一句頗為解脫,但倒數第二句已有「恨」矣,不再那麼樂觀。天皇之家尚且如此,平民之家可想而知。江戶時期的著名歌人下河邊長流作歌曰:「富士嶺上縱目望,天地依微不可分。」已讓人有暮色蒼茫之感。而另一位歌人木下長嘯子的《辭世》:「猶能寄身草葉外,浮生如露今欲消。」令人鼻酸。最讓人感受人生陰冷的是細川幽齋的和歌:「月面添得亡人影,自覺秋風凜冽寒。」簡直不是人間筆調,而是幽靈在唱歌。大和民族地處小島,情感細膩,於人生的種種無常感受極深,因此大都親近佛法,是海中佛國,頗具善緣。空海西渡,鑒真東來,撒下善道種子,遍開性海蓮花。其國雖為海上小島,頗得神佛之佑。元蒙之時,蒙古兵東渡海峽,若無神風大起,早就登陸本島,滿島儘是蒙古人矣。蒙古人亦親近佛法,成吉思汗甚敬神佛,以大喇嘛為國師,以藏傳佛教為國教。又知敬道教,並且尊崇基督,允許教士東西方自由傳道。即使這樣,蒙古人殺孽太重,犯了天條,很快,世界第一帝國就自行瓦解了。成吉思汗臨終授命,其況凄涼。《蒙古秘史》上記載成吉思汗這樣對他的護衛長說:在有星辰的夜晚,朕的帳篷燈火輝煌,那時你們厚重的鎧甲披滿嚴霜,為朕把守。(大意)非常有詩意,也非常凄涼。古今第一大英雄所遭遇的並非古今第一大難題,而是人人都不能倖免的「無常」。任你天皇天驕,帝王將相,王子王孫,都不能免。遙想蒙古帝國全盛時何等得意,西邊到多瑙河,東邊到朝鮮,北邊到莫斯科,南邊到印度,大半個地球都是他們的,他們以為憑鐵蹄就可以從地面踏到天上,但他們錯了。 得意之時,他們沒有罷手,到後來只能斷手了。歡樂不可盡享,要把得意當無意。如果你突然被人推到高位上,要當它不過是做了一個夢。如果你滿把的金銀,要當它不過是一攤水。如果你懷抱無數的情人,要當它是夜深時的繁花,雖然很香,但你很快就看不見了。 把得意當失意是聖人境界。 孔子活著的時候已被尊為聖人,但他從不敢當,相反,一天到晚充滿憂慮。 耶穌到哪裡都是衣衫樸素,彷彿失魂落魄。 佛陀一雙佛眼滿眼是淚,常是苦相。 聖人能知萬人的心,並執掌萬國的權柄,要說得意,聖人最得意,但他為何反覺得失意?因為慈悲。他們的存在同時證明了世人的沉淪,需要救贖普度。他們寧願沒了自己,讓所有人成為人,這是他們共同的夢想。
第11章 面對人生的過程,最正確的態度是學會「忍辱」 原文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大意是面對阿諛奉承之詞,明智的聽受者未必覺得高興;遭到別人背後的議論,對那些幾乎相信自己已接近「完人」地步的人不啻是晴天霹靂,那份震撼、傷害自然是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周遭處處充滿爭執和誘惑,如果我們一味縱己之欲,不加以克制,最後勢必會「作繭自縛」,自作孽怎可活? 所以,李叔同說「己性不可任」,最好的辦法就是「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中國人立身講究忍氣吞聲,做人要學會忍辱負重。在中國人眼裡,忍耐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成熟的涵養。 「吃虧人常在,能忍者自安」,是提倡忍耐的至理箴言。忍耐是人類適應自然選擇和社會競爭的方式。大凡世上的無謂爭端多起於芥末小事,一時不能忍,鑄成大禍,不僅傷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達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縱然有點愚勇,終歸城府太淺。人有時大愚,小氣不願咽,大禍接踵來。人應該為自己的快樂而活著,切莫因別人的失禮而生氣。誰都不願被別人所左右,如動輒生怒,恰恰自陷於受別人左右的陷坑,不僅左右了你的面部表情,而且左右了你的心理情緒。這樣你最易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激將法」正是如此。忍耐並非懦弱,而是於從容之中冷嘲或蔑視對方。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大智大勇的安身立命的藝術,用老子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這句話來評論恰如其分。 無論是民族還是個人,生存的時間越長,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業,誰都難免經受一段忍辱負重的委屈歷程。因此,忍辱幾乎是有所作為的必然代價,能不能忍受則是偉人與凡人之間的區別吧。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納履橋端,皆英雄人物忍辱逸事。屈辱能令人發憤,催人奮進,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向上動力。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臏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作《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作也。」「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也是因宮刑而後著《史記》。忍耐既可明哲保身,又能以屈求伸,因此凡是胸懷大志的人都應該學會忍耐,忍耐,再忍耐。 做人當忍,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難於上青天。正因為如此,這是非常有必要說說做人的「忍」道的,俗話說:「心字頭上一把刀,忍得過來是英豪」,「小不忍則亂大謀」。 為什麼做人「忍」字尤其重要?有人冒犯了你,需要忍;當有人與你爭名奪利的時候,需要忍;有人委屈了你,需要忍;當有人嫉妒你,也需要忍。總之,中國人需要忍的地方太多了,以致有人說中國人活得太累,累就累在需要忍的事情太多,其中就有人際關係的成分,甚至大多數是人際關係的成分。而累也好,不累也好,忍是現實需要,在很多情況下,只有忍讓才能相安,所以古人概括了一句關於忍的至理名言:百忍成金。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他人有了難處或要求或產生某種慾望,只要不是太過分,又在合乎情理的範圍內,不妨對此忍讓幾分。有時,由於人們產生種種要求,可能會做出一些使人不如意的事情,這時,如果出於對人的體諒,就會進行忍讓。春秋戰國時期,孟嘗君曾擔任齊國宰相,家中養了許多食客。其中有一個與孟的小妾私通。有人向孟報告情況,並進言道:「身為人家的食客,卻與主人之妾私通,天理不容,理應處死!」孟嘗君卻淡然說道:「喜愛美女是人之常情,此事不宜再提。」之後,孟不僅不再提及此事,反而對這個食客施之以惠。他召來那個食客說:「你在我門下已經多日,一直沒有適合的位置安置你,對此我十分不安。時下衛國國君與我交情甚篤,我想替你備好車馬銀兩,送你到衛國做官去。」 那個食客來到衛國,受到衛王的器重。不料,後來衛國與齊國關係緊張,衛國欲聯合諸國一齊攻打齊國。此時,那個曾受惠於孟嘗君的人向衛王進言道:「臣之所以得以來到衛國,全仗孟嘗君不計臣的無能與過錯,將臣推薦給大王。臣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經約定,未來兩國的子孫後代要世代友好,決不彼此攻伐。現在,陛下卻欲聯合他國一齊攻打齊國,這不僅有悖於先王的約定,而且也有負於孟嘗君的一番情誼。懇請陛下打消攻打齊國的念頭,不然,臣願死在陛下面前!」衛王覺得他說得有理,特別是佩服他的情義,於是取消了聯合攻打齊國的念頭。人們說,這是孟嘗君的仁義和忍讓救了齊國。 從這件歷史典故中可以看出,忍讓不但會使人佩服,而且有時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巨大回報。 「忍」不僅要表現在面對種種不平和世態炎涼時,在遇到各種挫折和逆境時,所表現出的「忍」,更是另一種超凡的品格。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對數百名成功人士的調查顯示:他們的共同的性格特徵是強烈的成功慾望和恰當的自我剋制。面對種種挫折和逆境他們仍具有極大的忍耐力和堅強的精神,極度自我剋制,不因挫折而氣餒,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拿破崙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偉人,正緣於這種精神貫穿了他的一生。 拿破崙出身於貧困的科西嘉沒落貴族家庭,他父親送他進了一個貴族學校。他的同學都很富有,故經常諷刺他的貧苦。拿破崙非常憤怒,卻一籌莫展。就這樣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種嘲笑,每一種欺侮,每一種輕視的態度,都使他暗下決心,發誓要做給他們看看,以此證明他確實是高於他們的。 他是如何做的呢?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點也不空口自誇。他只在心裡暗暗計劃,決定以十倍的信心,百倍的忍耐去努力,利用這些沒有頭腦卻傲慢的人作為橋樑,去使自己達到富有、知名的地位。 在他16歲當少尉的那年,他遭受了另外一個打擊,那就是他父親的去世。在那以後,他不得不從最少的薪金中,省出一部分來幫助母親。當他接受每一次軍事徵召時,必須步行到遙遠的發隆斯去加入部隊。 等他到了部隊里時,看見他的同伴正在用多餘的時間追求女人和賭博。而他那不受人歡迎的體格使他沒有資格得到以前的那個職位,同時,他的貧困也使他失掉了後來爭取到的職位。於是,他改變方針,用埋首讀書的方法,去努力和他們競爭。讀書是和呼吸一樣自由的,因為他可以不花錢在圖書館裡借書讀,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穫。 他並不是讀沒有意義的書,也不是專以讀書來消遣自己的煩悶,而是為自己將來的理想作準備。他下定決心要讓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華。因此,在他選擇圖書時,也就往往有一個選擇的範圍。他住在一個既小又悶的房間內,在這裡,他臉無血色,孤寂、沉悶,但是他卻不停地學下去。 通過幾年的用功,他所摘抄下來的記錄,印刷出來的就有400多頁。他想像自己是一個總司令,將科西嘉島的地圖畫出來,地圖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應當布置防範,這是用數學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來的。因此,他數學的才能獲得了提高,這使他第一次有機會表示他能做什麼了。 長官看見拿破崙的學問很好,便派他在操練場上執行一些工作,這是需要極複雜的計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極好,於是他獲得了新的機會,拿破崙開始走上有權勢的道路了。 這時,一切的情形都改變了。從前嘲笑他的人,現在都擁到他面前來,想分享一點他得到的獎勵金;從前輕視他的,現在都希望成為他的朋友;從前揶揄他矮小、無用、死用功的人,現在也都改為尊重他。他們都變成了他的忠心擁戴者。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代堅韌和耐心,教育不能替代,父輩的遺產和眾人的垂青也不能替代,而命運則更不能替代。所以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學會「忍」。誠如李叔同所言,「己性不可任」,你不可以因為某些事不盡如人意就任由自己的意識隨意發揮。要想獲得巨大的事業成就,可以沒有其他卓越品質的輔助,但絕不能沒有忍耐這種可貴的品德。
第12章 憤怒是憤怒者的墳墓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
大意是憤怒是使我們得不到佛法的根本原因,是使我們墮入惡道的緣故,是法樂(指超脫的喜悅)的冤家,是偷走我們善心的大強盜,是種種惡言惡語的倉庫。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歷史著作。《史記》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字子長,生活在西漢景帝、武帝時期。他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史官的家庭,父親司馬談是個很有學問的人,擔任著掌管天文、曆法和歷史文獻的太史令。司馬遷的少年時代是在他的家鄉―今陝西省韓城縣度過的。10歲時他跟當時著名的古文經學家孔安國學過用古文字(大篆)寫的先秦典籍,已能誦古文,還在儒學大師董仲舒門下學過用當時的文字(隸書)寫的《公羊春秋》。 後來,司馬遷離開了家鄉,到各地考察遊歷:曾到過會稽(今紹興),訪問韓信的故鄉;到過豐沛,訪問蕭何、曹參、樊噲的故鄉;到過薛,訪問孟嘗君的封地;到過鄒魯,訪問過孔子的故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峰峒,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他沿途搜集的許多資料,補充了史書記載的不足,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他的父親司馬談在京城做太史令,他也因此到了長安,做了郎中。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西南夷,派遣司馬遷到今川南、貴、滇一帶視察,這又一次的大遊歷,為他提供了了解西南地區風土人情,搜集遺聞舊事,考察山川地理的大好機會。 就在這次出使歸來後,司馬遷見到了生命垂危的父親。父親在彌留之際,拉著他的手,語重心長地說:「我家祖先在周代就當太史,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成為太史,身為太史,別忘了我所說的著作啊!」原來,司馬談過去曾說過:周公死後五百年有了孔子,孔子死後到現在又是五百年了,應該有人繼承孔子,做一番著述事業。身為史官的司馬談,立志繼孔子《春秋》之後修一部通史。現在,司馬遷在父親病榻前,淚如泉湧,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但父親死後,司馬遷沒有立即開始寫作。主要忙於巡祭、封禪,跟從漢武帝先後到過泰山、長城內外諸多名山大川。到公元前108年,他做了太史令,得以充分利用朝廷收藏的圖書和檔案資料。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開始了著述《史記》的浩繁工作。這時他已步入中年了。 為了儘早完成這部史書,他夜以繼日地忘我寫作,幾乎斷絕了一切往來應酬。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以全部身心投入《史記》著述時,一場大禍從天而降,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是號稱「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力大過人,善騎射。在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討伐匈奴時,李陵自請獨當一面,迎擊匈奴,他長驅直入,不料恰好遇上匈奴大軍,與部下雖奮勇戰鬥,但因寡不敵眾,矢盡糧絕,援兵未到,終於戰敗被俘,投降了匈奴。消息傳到朝廷,那些平日交口讚譽李陵的朝臣一反常態,紛紛落井下石。司馬遷深感不平,他與李陵雖無深交,但對李陵的為人一向敬佩,因而仗義執言,陳述李陵平時的為人和這次孤軍奮戰的功勞,認為不應該過分責備李陵。結果漢武帝勃然大怒,他覺得司馬遷讚揚李陵,就是貶低另一個同時出征的將軍李廣利。而李廣利正是武帝極寵愛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他把司馬遷關進了監獄,並且判了死刑。此時,是司馬遷正式開始寫作《史記》的第六個年頭。按照漢朝法令,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種辦法是用錢贖罪。司馬遷官小祿薄,無論如何也拿不出這筆錢來。另一種辦法是「減刑一等」,受宮刑。而宮刑在當時的刑罰中是最殘忍、最恥辱的一種。它不僅對人體是殘酷的摧殘,對人格也是極大的侮辱。面對這種現實,司馬遷悲慟欲絕,想一死了之。 此時此刻,他想到了《史記》的創作。這樣一死,誰來完成《史記》呢?他又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託,他更不會忘記自己撰寫《史記》的宏偉理想,他要以孔子做《春秋》為榜樣,用自己的著述,辨善惡是非,以有益於天下。於是,他決計接受宮刑。司馬遷受宮刑之後,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在極度痛苦中,又曾想到過自殺。但痛定思痛,撰寫《史記》的崇高理想鼓舞著他,為完成尚未著成的《史記》,他決心頑強地活下去。 出獄後,他做了中書令,中書令就是為皇帝掌管文書、起草詔令的官。他之所以接受這個卑微的職務,也仍是為了不離開他所需要的皇家圖書館裡的圖書資料,為了繼續完成他的偉大著作。就這樣,他又忍辱發憤地度過了8年。當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歷史巨著時,已經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從開始閱讀、整理史料,到正式寫成,他一共花費了10年的時間。如果從他年輕時的遊歷算起,《史記》一書是他幾乎用盡了畢生精力,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極大磨難和痛苦而完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第13章 以「眾生皆仙」的態度包容他人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大意是遇氣量狹小的人,我以寬宏來對待;遇到陰險狹隘的人,我以坦蕩的胸襟來對待。 李叔同對佛學的精通可謂獨領風騷,包容他人體現了大師很深的造詣。 在江邊,一個船夫正將沙灘上的渡船推向江里,準備載客渡江。有一位居士在江邊散步,看到這一情景若有所思。 這時剛好有一位禪師路過,居士於是快步向前,作禮請示道:「請問禪師,剛才船夫將船推入江時,將江灘上的螃蟹、蝦、螺等壓死不少。請問這是乘客的罪過,還是船夫的罪過?」 禪師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既不是乘客的罪過,也不是船夫的罪過。」 居士不解地問道:「乘客和船夫都沒有罪過,那麼是誰的罪過呢?」 禪師兩眼圓睜,大聲道:「是你的罪過!」 佛教雖然講六道眾生,但是以人為本,站在人本的立場,真理不能說破,事相有時也不能說破。船夫為了生活賺錢,乘客為了事務搭船,蝦蟹為了藏身被壓,這是誰的罪過?「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無」。無心怎能造罪?縱有罪,也是無心之罪。而這位居士無中生有,妄自分別,難怪禪師要毫不客氣的呵斥他「這是你的罪過」了。 刻意去尋找別人的過錯,其實是自身狹隘的表現。懂得包容的人,不僅給別人一份安逸,給自己一份寧靜,也許,還會有一份意外的收穫。 一個小學校長在他的校園裡巡視,當他走到教學樓後面一條正在鋪築水泥的小路前時,他發現還沒有完全凝固的水泥面上有兩個玻璃球。他繞過去,盡量靠近那個只玻璃球。他想,一定是孩子們在課間玩耍時一不留神兒把玻璃球彈到了這裡,如果現在不趕快把它們摳出來,等水泥完全凝固了,那玻璃球就成了永遠的鑲嵌物。他彎下腰,準備伸手去摳玻璃球。 突然,有兩個男孩哧哧地笑著,手拉手從他身邊飛快跑過,跑出幾十米後,又警覺地回頭,似乎是擔心會遭到校長的批評。校長愣了一下,猛地意識到了什麼,他擺擺手,示意那兩個男孩過來。 男孩吐著舌頭不情願地走過來,手緊緊捂著口袋。校長微笑著對他們說:你們能不能借給我一樣東西?兩人齊聲問:什麼東西?校長說:你們口袋裡的東西―玻璃球。兩個男孩驚訝萬分,低著頭,不敢迎視校長的目光。口袋裡一陣脆響之後,十多個玻璃球交到了校長手裡。 校長俯下身子,像個淘氣的孩子,把玻璃球一個一個按到水泥路面上。兩個男孩連忙向校長認錯,承認原先那兩個玻璃球是他倆按進去的,並表決心說「再也不敢了」,校長聽了爽聲大笑起來。他說:「為什麼要認錯呢?我表揚你們兩個還怕來不及呢!你們看,水泥路面原本多麼灰暗、多麼單調,但是,鑲上了幾個玻璃球就顯得多麼精神、多麼漂亮,告訴你們的同學,讓大家把玩過的玻璃球、小貝殼、彩石子全都拿來,砌出你們自己喜歡的圖案:心形、圓形、三角形,什麼圖形都可以,咱們要把這條路鋪成一條五彩路!」 多少年過去,當年的孩子又有了孩子。當他們滿懷信任地將自己的孩子再度送進自己的母校時,總忘不了牽著孩子的手,帶他們來走這條五彩路。那些美麗自由的圖案附著少年花樣的夢想,被一條緞帶般的甬路闡釋得很具體很透闢。不再年少的心澎湃著,激蕩著,在分享不盡的一份包容與睿智面前,再一次領受了生活的美好,再一次吸取了奮進的力量。
第14章 度量大如海,得饒人處且饒人 心有容,德乃大;必有思,事乃濟。
大意是一個人有多大的雅量去容人、恕人,直接反映出他的德行;在這方面不斷地思考,事情就能做成。 李叔同之所以信奉這樣的處事態度與其修鍊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有所謂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據記載,這四個人的門客有時多達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即可投到門下,四公子對他們一視同仁,不分貴賤。他們以養士而著名,也因養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國家。要養士就要有大度的性格、容人的雅量,不然則會所養非士。在這一方面孟嘗君容人、容才的度量就不是一般人能學得來的。孟嘗君的一個門人與孟嘗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並說:」作為您的手下親信,卻背地裡與您的夫人私通,這太不夠義氣了,請您把他殺掉。」孟嘗君說:「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歡,是人之常情。這事先放在一邊,不要說了。」 過了一年,孟嘗君召見了那個與他夫人私通的人,對他說:「你在我這個地方已經很久了,大官沒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衛國的君主與我是好朋友,我給你準備了車馬、皮裘和衣帛,希望您帶著這些禮物去衛國,與衛國國君交往吧。」結果,這個人到了衛國受到重用。 後來齊國、衛國的關係惡化,衛君很想聯合天下諸侯一起進攻齊國。那個與孟嘗君夫人私通的人對衛君說:「孟嘗君不知道我是個沒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薦給您。我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殺馬宰羊,進行盟誓說:『齊、衛兩國的後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運就和牛羊一樣。』如今您聯合諸侯之兵進攻齊國,這是您違背了先王的盟約,並且欺騙了孟嘗君啊。希望您放棄進攻齊國的打算。您如果聽從我的勸告就罷了,如果不聽我的勸告,像我這樣沒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熱血灑濺您的衣襟。」衛君在他的說服和威脅下,終於沒有進攻齊國。 齊國人聽說了這件事後說:「孟嘗君可以說是善於處世、轉禍為福的人了。」 孟嘗君被逐出齊國以後又被「平反昭雪」,再次返回齊國任相,他的政敵都很害怕,擔心孟嘗君會報復。孟嘗君的好朋友,著名辯士譚拾子到齊國的邊境上去迎接孟嘗君。 譚拾子直言不諱地對孟嘗君說:「您對齊國的士大夫是不是有怨恨呢?」孟嘗君也不加掩飾地說:「是的。」譚拾子又問:「是否把他們都殺掉您才滿意呢?」孟嘗君說:「是的。」譚拾子說:「事情總有其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總有其發生的原因,您明白嗎?」孟嘗君說:「我不明白,請先生指教。」 「人總有一死,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人在有錢有勢時,別人就願意去接近他,如果貧窮低賤,別人就會離開他,這是事物的本來規律。就讓我舉一例子吧,早市上人滿為患,而夜市上卻冷冷清清,這並不是因為人們喜歡早市,厭惡夜市,而是因為早市上有人們喜歡的東西,而夜市上沒有。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本來如此,您還是別往心裡去吧!」孟嘗君聽從了譚拾子的話,把他所怨恨的人全都從冊子上刪掉,從此不再提起此事。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一則楚莊王「絕纓」的故事。當時,楚莊王正大宴群臣,特地把寵愛的美人叫出來為大家斟酒助興。天色漸晚,大家都喝得有幾分醉意。這時燭火滅了,黑暗之中,有人趁機扯住了美人的衣服。美人用力掙脫,順手扯斷了那人帽子上面的佩纓。 美人大叫點燈,因為只要看見有誰帽纓斷了,誰就是對她非禮的人。可楚莊王卻輕描淡寫地說:「怎麼能為了顯示女人的貞節,而使士人受辱?」他端起酒杯,下令說,「今天大家和寡人喝酒,不把帽纓拉斷就不算盡興!」於是大家齊聲歡呼,都拉斷了自己的帽纓。庄王這才叫人點起燈火,大家喝得盡興而歸。 後來,楚國圍攻鄭國,開始戰局不利,庄王被圍。這時一員小將奮力衝出,用身體擋在庄王前面。他拼殺了五個回合,五次獲得敵人的首級。這一仗,楚國大獲全勝。楚莊王叫人打聽那人是誰,原來他就是那天晚上被美人拉斷帽纓的人。 漢朝袁盎的事例與此相近。袁盎做吳王的相國時,手下有位從史和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後並沒有說出去,但從史還是知道了姦情敗露,嚇得趕緊逃走。 袁盎聽到從史逃走,親自去追。追回後,從史面色如土,以為自己要被重罰,誰知袁盎把侍妾帶到他面前,說:「你既然喜歡她,她就是你的了。」此後,他待從史還是像從前一樣。景帝時,袁盎入朝當了太常。他出使吳國時,正好趕上吳王預謀謀反。吳王派500人包圍了袁盎的住處,要殺死袁盎。袁盎卻對此一無所知,幸好圍守袁盎的校尉司馬買了200壇好酒,把500人灌得醉倒,然後對袁盎說: 「吳王要殺你,還是趕緊走吧。」 袁盎說:「您是誰?為什麼要幫我?」 司馬說:「您不記得原先偷您小妾的從史了嗎?」 於是袁盎在他的幫助下,連夜匆匆逃離了吳國。 有一句話叫「得饒人處且饒人」,這話很有道理。當別人不小心做錯了事,或違背了你的意願,或是打亂了你的計劃時,如果你不善加處理,不能忍受別人無心的過錯,大發其火,只能加劇對方的恐懼,事情越辦越糟。要不然就是對方由此記恨在心,成為以後衝突的隱患。實際上,只要你胸懷寬廣,不斤斤計較,在寬容他人的同時你也就獲得了理解和信任。




第15章 生氣毀人心 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大意是生氣的害處在於它能把一切善法都破壞掉,壞掉一個人的好名聲,讓你今生後世人家都不喜歡你。 周瑜為人氣量狹小,容易生氣。深諳兵法的諸葛亮,正是利用周瑜不善容忍的性格,才巧妙地用計激怒周瑜,實現了孫劉聯合抗曹的計劃,也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使得這位才華出眾的英才,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悵惘中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八十萬大軍,沿長江擺開陣勢,想一舉拿下東吳,實現他統一天下的夙願。面對強敵壓境,東吳眾臣有主戰的,也有主降的,弄得吳主孫權也不知該何去何從。諸葛亮為了實現他在隆中時對天下形勢的分析,造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鞏固孫劉聯盟,他自告奮勇地去江東遊說孫權,共同抗擊曹操。來到東吳以後,他知道周瑜是東吳舉足輕重的人物,只有說服了周瑜,才能堅定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周瑜是他這次出訪的重點。此時的周瑜,雖心存抗曹的念頭,可在諸葛亮面前故作深沉,不著痕迹,同時也想試探諸葛孔明,故而談及抗曹之事時,周瑜總是以言語搪塞。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便針對周瑜氣量狹小,故意曲解曹植的《銅雀台賦》中的兩句話,激起周瑜對曹操的滿腔怒火,痛下「不滅曹操誓不為人」的決心。 一天晚上,魯肅引諸葛亮會見周瑜。魯肅問周瑜:「今曹操駐兵南侵,是戰是和,將軍欲如何?」周瑜說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難以抗命。而且,兵力強大,不可輕敵。戰則必敗,和則易安,我的意見是以和為上策。」魯肅大驚道:「將軍之言錯啦!江東三世基業,豈可一朝白白送給他人?」周瑜說道:「江東六郡,千百萬生命財產,如遭到戰禍之毀,大家都會責備我的,因此,我決心講和為好。」諸葛亮聽完東吳文武兩大臣的一段對話,覺得周瑜若不是抗曹的決心未定,也是一種有意試探,此時如果不另闢蹊徑,只是講一通吳蜀聯合抗曹的意義,或是誇耀周瑜蓋世英雄,東吳地形險要,戰則必勝的道理,肯定難於奏效。於是,他巧用周瑜執意求和的「機緣」,編出一段故事,激起了周瑜的怒氣。 諸葛亮說:「我有一條妙計,只需差一名特使,駕一葉扁舟,送兩個人過江,曹操得到那兩個人,百萬大軍必然卷旗而撤。」周瑜急問是哪兩個人。諸葛亮說道:「曹操本是一名好色之徒,打聽到江東喬公有兩位千金小姐,大喬和小喬,長得美麗動人,曹操曾發誓說:『我有兩個志向,一是要掃平四海,創立帝業,流芳百世;二是要得到江東二喬,以娛晚年。』目前曹操領兵百萬,進逼江南,其實就是為喬家的兩位千金小姐而來的。將軍何不找到喬公,花上千兩黃金買到那兩個女子,差人送給曹操?江東失去這兩個人,就像大樹飄落一兩片黃葉,如同大海減少一兩滴水珠,絲毫無損大局;而曹操得到這兩個人必然心滿意足,歡歡喜喜班師回朝。」 周瑜問道:「曹操想得大喬和小喬,有什麼證據說明這一點呢?」諸葛亮答道:「有詩為證。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十分會寫文章,曹操曾在漳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銅雀台,雕樑畫棟,十分壯麗,並挑選許多美女安置其中,又令曹植作了一篇《銅雀台賦》。文中之意就是說他會做天子,立誓要娶『二喬』。」周瑜問:「那篇賦是怎麼寫的,你可記得?」諸葛亮說道:「因為我十分喜愛賦中華麗文筆,所以背熟了。」接著就朗誦起來,「從明後以嬉遊兮,登高台以娛情……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霍地站立起來指著北方大罵道:「曹操老賊,欺我太甚!」諸葛亮表面上是急忙阻止,其實是火上澆油說道:「都督忘了,古時候匈奴多次侵犯邊境,漢天子許配公主和親,你又何必可惜民間的兩個女子呢?」周瑜說道:「你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將軍夫人,小喬就是我的愛妻!」諸葛亮佯作失言,請罪道:「真沒想到是這麼回事,我真是胡說八道了,該死該死!」周瑜怒道:「我與曹操老賊誓不兩立!」諸葛亮卻故作姿態地勸道:「請都督不可意氣用事,望三思而後行,世上絕無賣後悔葯的。」周瑜說道:「我承蒙伯符重我,豈有屈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劍架在脖子上,也不會變卦的。勞駕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合力共破曹操。」於是孫、劉結成的抗曹聯盟得到鞏固,後來取得了赤壁之戰的重大勝利。 諸葛亮首先了解到周瑜的氣量比較小,容易被人激怒,再者他也知道,大丈夫連自己的妻子都不能保全,是人生的一大恥辱,周瑜絕不會忍受這樣的恥辱。儘管這一切不過是諸葛亮假借詩賦牽強附會的一說,卻達到了激怒周瑜聯合抗曹的目的。 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後,便乘勝北進要攻取南郡。忽報劉備派人送上賀禮。聽來人說劉備、諸葛亮屯兵油江口,也有奪取南郡的動向,心中大驚。周瑜便以回禮為名,與魯肅率3000名騎兵徑奔油江口而來。 周瑜到達油江口見劉備軍容整齊,陣勢雄壯,心中不安。劉備、諸葛亮將周瑜接入帳中,設宴招待。談到軍情,劉備說:「聽說都督要攻取南郡,特來幫助。如果都督不要,我一定要佔領。」周瑜笑道:「我東吳一直想吞併漢江,南郡已在我手心之中,為什麼不要?」劉備說:「勝敗可不一定。只怕周都督拿不下吧。」周瑜說:「我如果拿不下,那時由您去拿下。」劉備說:「子敬、孔明兩位先生在此作證,都督不要反悔。」周瑜說:「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諸葛亮笑道:「都督這話說得十分公正。先讓你們東吳去取,如拿不下,主公去取,有什麼不可以!」 周瑜、魯肅告辭後,劉備埋怨諸葛亮道:「剛才先生教我這麼說了,可轉念一想,很是不對。目前我們沒有立足之地,急切要得到南郡,如果叫周瑜取了,我們豈非一場空?」諸葛亮說:「主公不必憂慮,儘管讓周瑜去廝殺,早晚我叫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劉備說:「你有什麼妙計?」諸葛亮附耳低語,只要如此如此。劉備大喜,只在油江口屯兵不動,以待時機。 原來諸葛亮對攻取南郡的整個戰局發展過程已瞭然於胸,他料定曹操敗回許都前,必定對南郡有所安排,求勝心切的周瑜必然中計吃虧。同時也料定,周瑜畢竟不是等閑之輩,吃了敗仗一定會想辦法報復。 果然,戰爭按照諸葛亮的預見進行著。周瑜先是引誘曹仁劫寨,然後用伏兵將曹軍殺得落花流水,得意揚揚地率部直取南郡。不料,當他來到城下時,卻見城上布滿旌旗,劉備的大將趙雲威風凜凜地站立在南郡城頭,說:「周都督不要怪罪,我奉諸葛亮軍師之命,已佔領了此城。」 周瑜大怒,命部下攻城。城上亂箭射下,周瑜只得窩一肚子火暫回營寨。誰知探子又來報告:「諸葛亮得了南郡,又派人冒充曹仁專使調荊州曹軍來救南郡,卻叫張飛乘虛襲取了荊州。」一會兒,又一探子來報告:「夏侯?在襄陽,被諸葛亮派人拿了兵符,假稱曹仁求救,引誘夏侯?來救南郡之時襲取了襄陽。」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往來廝殺損兵折將之機,略施小計,兵不血刃地連奪了南郡、荊州和襄陽。周瑜氣得大叫一聲,箭瘡迸裂而逝。
第16章 以寬容的心對待他人 處難處之事宜寬,處難處之人宜厚,處至急之事宜緩。
大意是只要以寬厚之心做人處世,處理急事不緊不慢,你自會發現生活的天地無限寬廣,生命的寬度和厚度隨之增加。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寬恕人家不能寬恕的,是一種高貴的行為。」李叔同堅信,在某種情況下,忍耐也是一種勉勵、啟迪、指引,它能催人棄惡從善,使誤入歧途者走入正軌。 處處寬容別人,決不是軟弱,決不是面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在短暫的生命里程中,學會寬容,意味著你的人生更加快樂。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的話雖然浪漫,但很有現實意義。 列夫?托爾斯泰這個名字,在人們的心中並不陌生,可是他的一些處世的方法,大家可能不甚了解。 他雖然出身名門望族,又很有名氣,可是托爾斯泰卻非常喜歡和平民百姓在一起,與他們結交時,從不擺大作家的架子。 記得有一次,他在長途旅行過程中,經過一個車站。由於車廂內空氣比較污濁,他想到月台上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這時,另外一列客車啟動的汽笛已經拉響,忽然一位女士從列車車窗里,對正在漫步行走的托爾斯泰喊道:「老頭兒!老頭兒!我的包忘在候車大廳里了,趕快替我取過來。」 原來,這位女士把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當成了車站上的搬運工。 這也不能怪那位女士,因為他簡樸的衣著與平和的神態實在不像個大作家,聽到女士的「吩咐」以後,托爾斯泰趕忙跑進候車室替這位女士找到了提包,並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到女士就座的列車旁,將包遞給了她。「謝謝啦!這枚硬幣是賞給你的。」女土感激地說著。托爾斯泰恭敬地接過女士賞賜的硬幣,瞧了瞧,裝進了衣服的口袋裡。 那位女士沒有認出托爾斯泰,可是她身邊有個男旅客卻是托爾斯泰作品的愛好者,他大聲地對那位女士說:「太太,您可知道您賞錢給的人是誰嗎?」女士說:「他不是車站的搬運工嗎?」身邊的男士不可思議地看著那位女士說:「搬運工?他可是著名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呀!」 女士吃驚地張大了嘴巴驚叫道:「噢!上帝,我這是做了些什麼呀!」她大聲地叫回剛要離去的托爾斯泰急忙解釋說,「托爾斯泰先生!請看在上帝的面子上,別和我計較!把硬幣還給我吧,我怎麼可以付小費給您呢?實在是不好意思,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啊!」 托爾斯泰平靜地說:「太太,您幹嗎這麼激動?您又沒做什麼壞事!這枚硬幣是我掙來的,我得收下。」 發車的汽笛再次響起,列車緩緩開動,帶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托爾斯泰拿出衣袋裡的硬幣,緊緊地握在手裡,微笑著目送列車漸漸遠去。 寬容是一種洒脫的人生態度,寬容是一種完好的心理素質,寬容是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具備這種可貴的人生態度,就意味著你的事業將走向頂峰、家庭會被幸福圍繞;具備了這種完好的心理素質,面對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你就不會反唇相譏,爭吵不休,傷了和氣,毀了形象;具備了這種敏銳的洞察力,你就能夠體會到那些「患難之交」、親朋好友」、「金玉良緣」、「模範夫妻」等的相對性。其實,他們之間的矛盾、苦惱全都化解在寬容之中。 有一位老先生是一位畫家,但並未成名。天下像他這樣的畫家多如牛毛,但像他這樣生活的人,卻不多。 老先生早年被劃作右派,歷經劫難。有一位工廠里的幹事,經常到他那裡去討教。不料,這位幹事告發他的一幅畫作存在嚴重的問題,他被捕入獄,被關了五年,在勞改農場里得了一場大病,差點死掉。 勞改期滿後,老先生命好,盼來了平反,此後一段時間,還一度做到縣政協的委員、副主席。 老先生在縣裡位高權重的時候,當年那個告發他的幹事在某局任主任,對於當年的事,這位幹事一直擔驚受怕著。 兩人別後第一次見面是在縣政協組織的一次座談會上,幹事也在列,而老先生是主持人。 在座談會上,一向談風甚健的幹事,一直沉默無語,不敢抬頭直視老先生。座談會快結束的時候,老先生溫和地說:「請×局的×主任來談談。」 幹事愕然,但老先生卻笑容滿面,鼓勵有加。幹事便放下心來,侃侃而談。幹事談罷,老先生連聲稱好。因而,此起事件也在圈子裡被傳為了不計前嫌的佳話。 老先生說,恨一個人,肯定要投入憤怒、痛苦、時間、精力……這麼巨大的成本我是支付不起的,因為我付不起,所以我放棄。 憎恨,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它出現時,我們總是聽之任之,由它撒野放狂,結果讓人遍體鱗傷。其實,對待憎恨,我們是不是可以算一筆成本和收益賬?成本巨大、耗費空前的憤怒,只會傷害自己,為何不放棄呢?而寬容卻可以讓你獲得心靈的寧靜,錙銖必較的人往往不但不能獲得,反而會失去更多。 只有寬容的人才會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在面對困難,或是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們能夠遇難不驚,頭腦冷靜,凡事都以大局為重。這樣的成功心態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的。
第17章 聞謗不辯,寵辱不驚 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
大意是聽到別人對你的誹謗也不加以爭辯。受寵時、受辱時都要做到「忍」。 屈原出身貴族,同楚王是本家。他從小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才能,二十多歲的時候當了楚國的左徒(楚國官名,參加議政,應對賓客諸侯),深得楚懷王的信任,經常同楚懷王一起研究政事,擬定法令,接待各國的使臣。 屈原生活的戰國中後期,正是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屈原意識到,楚國要想發展,只有積極地在國內進行政治改革才有出路。可是,他的正確主張卻遭到那些腐敗守舊的貴族的強烈反對,他們嫉妒屈原的才能,明裡暗裡跟屈原作對。 有一次,楚懷王叫屈原起草一份重要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來了,就要搶過去看。屈原趕緊把草稿收起來,凜然說道:「這是個草稿,還沒定下來,誰也不能看!」 靳尚討了個沒趣,訕訕地走了。一到楚懷王那兒,他就陷害起屈原來了:「大王啊!您還蒙在鼓裡呢!」楚懷王問:「怎麼啦?」靳尚說:「大王不是總讓屈原起草法令嗎?他把這當成炫耀自己的資本呢!每次法令一公布,他就到處說:『哼,除了我,誰幹得了!』」「啊!他還說什麼?」靳尚轉動著一雙金魚眼說道:「他還說,大王昏庸殘暴,目光短淺,大臣們都貪婪自私,愚蠢無能,朝廷大事沒他就完了。」楚懷王聽了信以為真,火冒三丈,從此就對屈原疏遠了。 之後,楚國連續兩次被秦國打敗,一直受秦國的欺負。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對楚國採取又打又拉的政策。秦昭襄王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今陝西丹風縣東南)相會,舉行和談。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向來就像虎狼一樣兇狠殘暴,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千萬別去,一去准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個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秦國就派兵截斷了他的後路。然後,楚懷王被押送到秦國的都城咸陽。秦王逼著他割地,他不肯,秦王就把他軟禁起來。到這時候,楚懷王才後悔沒聽屈原的忠告。過了一年多的囚禁生活後,楚懷王最後客死在秦國。 屈原聽到這消息,悲憤交加。他既對楚懷王昏庸無能、被囚而死感到悲哀,又對秦王奸詐兇狠、背信棄義感到憤慨。他把這種感情抒發出來,寫了《招魂》一詩。 楚懷王被扣留在秦國的時候,楚國立太子橫為國君,就是楚襄王。這個楚王跟他父親差不多,也是個糊塗蟲。他上台後,整天在宮中吃喝玩樂,根本不過問國家大事。 國家命運操縱在令尹子蘭、靳尚手中,形勢越來越混亂。眼看著楚國一天天地衰敗下去,屈原心急如焚。他已經一連去了三次楚王宮,勸諫襄王,希望襄王斥退靳尚,變法圖新,富國強兵。但是襄王充耳不聞,而且對屈原越來越冷淡,厭惡之情溢於言表。 屈原回到家中,茶飯不思,嘆息不止。徒弟宋玉仰慕屈原的文才武略,通今博古,但他一直好道,為人清逸洒脫,心中不免時常覺得老師過於固執。這時,他見屈原憂悶不堪,唉聲嘆氣,便走上前,說道: 「君子從來都是修養自身,而不責備別人的過失,隱晦自身而不著意讓別人看到。時機來臨,君王勤勉,就獻計獻策,治國安邦,但又從不考慮自己如何建立功勛。因此,就沒有什麼施恩,沒有什麼怨恨可言。現在楚王痴迷於小人的甜言蜜語,面對混亂的朝政而不知悔悟,楚國的人又都因靳尚的豪富顯貴而拚命巴結他,而您獨自一個人奔走宣講忠信,誰又肯聽呢?沒有人聽,國家就仍然得不到治理。您現在徒勞地在這兒分辨是非曲直,又能起什麼作用呢?只能招致仇恨和災禍呀!再說……」 屈原不等宋玉講完,就呵斥他住嘴,說道: 「我聽說君子如果做兒子,就一定要講孝道;做官,就一定要忠信。如果這樣,就雖死猶生;如果不這樣,就雖生猶死。」 第四次,屈原又去進諫襄王。靳尚對屈原早已恨之入骨,便在襄王面前大進讒言。襄王本就昏昧,於是,就傳旨將屈原遠遠地放逐到荒涼落後的漢北。 天陰風吼,宋玉送行屈原到了湘江岸邊。屈原眺望湘江西岸,滿目瘡痍,不禁涕淚橫流,高聲吟賦《離騷》。一首《離騷》文采飛揚,一氣呵成,甚是悲亢蒼涼,隨著呼嘯的江風,回蕩在江中。 宋玉見屈原滿面悲愴,便上前道: 「以前您一個人在奸佞小人中間宣講忠信,我很為先生您擔心。這些話我以前也說過了,只是您不肯聽從。既然這樣,您現在又為什麼悲傷呢?是因為留戀高官厚祿,還是因為思念祖國呢?」 屈原低沉地說:「都不是。我是因為人們不守忠信,楚國得不到治理而悲嘆呀。」 宋玉不禁長嘆一聲,說道:「您既然肯為孝悌忠信而死,那又有什麼可悲傷的呢?美的、長的、強壯的東西就是美的、長的、強壯的,不能使它丑、短和軟弱,反之亦然。該得的疾病不能避免,該死去的人也不能挽留。這是因為它們本性如此。今天的楚國,單憑您一個人是改變不了的。因此,君子處世時,任其自然而無為,就能無邪無正,無是無非,無功無罪。夏桀王、商紂王、盜跖雖然罪惡滔天,但是他們只要是無心而為,也算不上有罪;堯、舜、禹雖然功勛蓋世,但是他們只要是有心而為,也算不上有功。而且,我聽說處世分為達節、守節、失節三個層次。達節,就是排除慾念,不有意作為;守節,就是有一定的慾念,也分出是與非;失節,就是分出是非,又反過來為它悲傷,被它困擾。先生您分出忠信,又為它悲戚,不就是很不值得的失節嗎?」 屈原沉默不語,乘船遠去了。 屈原在流放中,仍然時刻關注著楚國的命運,牽掛著楚王;希望頃襄王召他回國都,以便挽救國家的命運。然而,一年一年過去了,沒有絲毫要他回朝廷的消息。屈原內心的悲憤真是難以形容。 一天,屈原在河邊散步,邊走邊吟誦著自己寫的詩歌。一個漁夫認出了他,問:「您不是三閭大夫屈原嗎?怎麼落到這步田地呀!」 屈原說:「天下都混濁,只有我一個人乾淨;眾人都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清醒,所以我被流放到這裡來了。」 漁夫又問:「你為什麼不隨波逐流呢?不然,也不會弄成這個樣子啊!」 屈原嘆口氣說:「人身上衣服乾乾淨淨的,誰肯到污泥里染一身泥呢?我情願跳進江心,葬在魚肚子里,也不願跟那些奸臣一起糟蹋楚國!」 在流放中,屈原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下層人民。他看到老百姓缺吃少穿,生活十分悲慘,對他們深表同情。他同下層人民同甘苦,共患難,思想感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使他寫出了更多更好的詩歌。《九歌》、《九章》等光輝詩篇,都是他這一時期的作品。
第18章 吃虧是福 朴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大意是朴退齋臨終前,子孫圍繞著他跪下聽遺訓,他說:「沒有什麼要說的!只希望你們對於吃點小虧不要斤斤計較,君子向來願意吃虧,吃虧是福。」 「吃虧是福」,是我們中華民族積澱了幾千年的處世箴言,多少成大事者依據這一處世哲學,遊刃有餘地在複雜的官場和人事糾紛中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話雖簡單,可其中的含金量足以抵得過千言萬語。 欲做大事之人必須了解人性,尊重人性。自己不願吃虧,就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能用甜言蜜語來維持,只有真實的付出,最能讓人感覺到真誠。 春秋時期,鄭國的名臣子產在小時候就有過人的器量。他和人玩耍,明明是自己贏了,但他卻故意認輸,結果人們都喜歡他。 長大做官之後,子產總把好處讓人,吃虧的事也從不對人說。同僚都認為他好交往,很少有人反對他。 子產當了相國之後,還是喜歡把朝廷的賞賜分給眾人,他的一位朋友就此說:「你現在沒有求助別人的地方,別人只會求你,你為什麼還要討好自己的下屬呢?下屬應該孝敬你才是啊!」 子產說:「沒有眾人的擁護,我的相國之位就不能安穩,那麼我哪裡會得到朝廷的賞賜呢?若能讓眾人同心,我就要用行動來表示我的無私了。」 當時,朝廷有許多暴政擾民,老百姓對朝廷多有怨恨。子產建議廢除暴政,他說:「國家如果不為百姓設想,只會盤剝取利,那麼百姓就視國家為仇人了,這樣的國家是不會興旺發達的。給百姓一些好處,好比放水養魚一樣,國家看似暫時無利,但實際上大利還在後邊,並不會真正吃虧的。」 子產制定了許多惠民措施,又讓百姓暢所欲言,不加禁止,鄭國漸漸安定了。 鄭國大族公孫氏在鄭國很有影響,為了安撫他們,子產就格外照顧他們,一次竟把一座城邑作為對他們的獎賞。子產的下屬太叔表示反對,說:「讓國家吃虧而討公孫氏的歡心,天下人會認為你出賣國家,你願意背上這樣的罪名嗎?」 子產說:「每個人都有他的慾望,只要滿足了他的慾望,就可以役使他了。公孫氏在鄭國舉足輕重,如果他們懷有二心,國家的損失會更大。我這樣做可促使他們為國效力,對國家並無損害。」 鄭國在子產的治理下,日益走向強盛,達到了大治的局面。 子產為了長遠利益,甘願吃虧,是他成功的秘訣。他的這一處事法寶使所有人都不戰而降,發揮了巨大威力。 人們不願吃虧的心理,對成功有著強大的阻力,這是許多人認識不到的。實際上,成功應該是雙贏的產物,而絕不是損人利己的結果。 吃虧不是愚鈍不開,而是一種成功的素質。像李叔同那樣懂得吃虧的人,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會成為人所共仰的成功人士。 安東尼?羅賓談起華人首富李嘉誠時說:「他有很多的哲學我非常喜歡。有一次,有人問李澤楷,他父親教了他一些怎樣成功賺錢的秘訣。李澤楷說賺錢的方法他父親什麼也沒有教,只教了他做人處世的道理。李嘉誠這樣跟李澤楷說,假如他和別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他讓別人多賺二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和李嘉誠合作會賺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願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只拿六分,但現在多了100個人,他現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話,100個會變成5個,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在台灣有一個建築公司的老闆,他從1萬變成了100億台幣的資產。他是怎麼創業成功的?他在別家做總經理的時候,對老闆說,假如他成功的話,他希望他也成功。他給老闆看一則報道,這則報道就是報道李嘉誠,然後在上面寫著:「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同一套李嘉誠哲學,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之後他也從一個小員工成為價值25億元人民幣的董事長了。 所以,羅賓和任何人合作,一定用這樣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夥伴越來越多。他說:「有一個經紀人,他有買房子還貸款的壓力。為了幫他付清貸款,我給他額外的提成。我的另一個合伙人,他也有很多合伙人,他什麼都不懂,我還得教,結果我和他對開分。為了幫助他消除生活壓力,我願意多犧牲20個點。」 做大事須以吃虧為前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也處處需要吃虧。 在生活中,人們對處處搶先佔小便宜的人一般沒有什麼好感,這樣,他從做人上來說就吃了大虧。因為他已經處處搶先了,他從來不等別人想到他而總是主動跳出來為自己謀每一點他看在眼裡的利益,那麼他周圍的人就再也不會主動為他著想了,反而要處處對他設防,那麼,他豈不是吃了大虧? 而且,愛佔小便宜的人,心情經常會處於比較惡劣的狀態,因為他很愛佔小便宜,日久天長,便宜不會總讓他佔盡,他就會覺得自己總在吃虧,心中就會積存不滿和憤怒,這對自己也會是很大的傷害。再有,太計較小利的人絕不會有什麼出息,因為,他的眼光都集中到收集和佔有眼前的每一點微小的利益上了,它勢必影響他向遠處看向高處看,去獲取大的成功和利益。 所以生活中很多時候,吃點小虧對他自己的利益其實不會有什麼損失。人心是一桿秤,如果他能使自己做到不斤斤計較,對別人不過分苛求,待人寬厚,他周圍的人就會信賴他、尊重他,他就會有一個寬鬆而和諧的生活氛圍,他就會時時有很開心的感覺。這大概就是李叔同那種「爾等只要學吃虧」的精神的真諦。
第19章 埋怨一句,埋藏十人 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大意是應當專心念佛,消除舊孽,千萬不能起煩躁的心,怨天尤人。 京劇大師梅蘭芳搭班唱戲唱紅了以後,準備和忘年交楊小樓自組戲班,以實現藝術和經濟上的獨立。 楊小樓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演員之一,被譽為武生泰斗,慈禧掌權時期曾多次被邀至宮中演出,一時名聲大噪,因此雖然梅蘭芳是戲班的首要發起者,但楊小樓的「戲份兒」要比梅蘭芳大,在戲班裡拿的工資就應當比梅蘭芳高。對這個問題楊小樓本人並沒有特別在意,倒是他的那些追隨者覺得梅蘭芳那麼年輕,無法和楊小樓並駕齊驅,於是提出兩人同拿頭牌的戲份兒,但楊小樓再拿一份加錢,即每賣出一張票,楊小樓就從中提取一角錢。由於當時一般的戲也能賣出千把張票,這樣一來楊小樓的收入就大大高過梅蘭芳了。 梅蘭芳年輕氣盛,認為自己在藝術上並不比楊小樓差,在票友中間的知名度也不亞於楊小樓,而薪水卻如此懸殊,心裡當然不太服氣。但他表面上並沒有表現出來,只是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演出,暗暗地較著勁兒,而楊小樓也就心安理得地領著他那份加錢。 新戲班演出了一段時期,一切都很順利。一個寒冷的夜晚,梅蘭芳到一位友人家裡吃飯,望著窗外,什麼也吃不下去。原來,昨天楊小樓演《冀州城》,賣出去1000多張票,今天該梅蘭芳演《嫦娥奔月》,偏偏天氣如此惡劣,要是上座率不如楊小樓,那豈不砸了。梅蘭芳忐忑不安,差一點就託病「回戲」(臨時罷演)。在朋友的規勸下,他最終還是坐車前往了劇場。 誰知,剛到了劇場所在的那條街,梅蘭芳就看見大街兩邊擠滿了汽車、馬車和人力包車,很顯然都是來看戲的。梅蘭芳沒想到在這樣惡劣的天氣里會有這麼多人來看他的戲,這顯然是對他表演藝術的肯定。梅蘭芳的精神立刻振作起來,下了車大踏步走進戲院,只見裡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原來,這一天共賣出去1800多張戲票,不僅超過了楊小樓,而且打破了這個劇場開辦以來的最高上座紀錄。 第二天,楊小樓照例領到180塊的加錢,但他卻笑不出來了:「人家唱戲,咱拿錢,慚愧慚愧。」楊小樓也是個正直又明事理的人,於是向戲班提出從此以後不拿加錢了,自己的戲份兒和梅蘭芳一樣就可以了。從此,楊小樓在戲班裡與梅蘭芳平起平坐,再也沒有特殊待遇了。 當你技不如人,或者是沒有受到眾人的肯定時,難免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若是想要改變處境,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與承認。如果一味地埋怨,不知道忍受,你就很難有出人頭地那一天,李叔同對人生的領悟令世人驚嘆!
第20章 人一忍成聖,不忍成魔  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
大意是即使你罪孽深重,不能一下子就了斷,也應當找個方便的地方自己抑制一下,勸自己要忍耐。 固執和偏激從來都不是有主見。為人處世,坐井觀天,剛愎自用,妄自尊大,不見窗外是註定要吃大虧的。「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把偏執當做英雄氣概和真理至死不悟,只能是自取滅亡,亡身敗家。 性格或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三國時代,美髯公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託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拒曹操,南和孫權」,可是,當吳主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時,關羽一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總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說話辦事不顧大局,不計後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刀兵相見,關羽也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人家來求婚,同意不同意雖然在你,但是怎能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好惡和偏激情緒對待關係全局的大事呢?假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大約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可能也是另外一種局面。關羽不但看不起對手,平時也不把同僚放在眼裡,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裡,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當他陷入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敗亡。 現實生活中,凡不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就一定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見到別人做出成績,出了名,就認為那有什麼了不起,甚至千方百計詆毀貶損別人;見到別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熱諷,借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處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去尊重別人。在處理重大問題上,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像這樣的人,幹事業、搞工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社會上恐怕也很難與別人和睦相處。 偏激的人看問題總是帶著有色眼鏡,以偏賅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別人善意的規勸和平等商討一概不聽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只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之人,老是以為自己比對方高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誰願和這種人打交道呢? 所以偏激的人大多人緣很差。 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這還要以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為前提。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都不能坐井觀天,一葉障目,把自己的偏見當成真理至死不悟,如果不認真糾正這種「關羽遺風」,就很有可能會使自己誤入人生的「麥城」而轉不出身來。 弘一法師門下弟子都是一派「忍者」相,沒有火氣,也沒有野心,他們在那裡默默修鍊,委實可敬。一忍一段間,心魔去矣,佛成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轉播轉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手機版|艾歐踢創新工坊    

GMT+8, 2024-4-29 21:57 , Processed in 0.3253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