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艾歐踢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71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康德之純粹理性批判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2-21 09:0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純粹理性的限制
康德先從人的認識能力著手。他指出認識過程有4個階段,即感性、想像、知性和理性。
在認識事物時,人必須先使用感性,即從感官能力開始。
舉例要認識一張桌子,必需先看到它的顏色、形狀、位置和質感等,並且肯定它繼續維持存在:即必須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與空間的方位性。
康德在感性層面最特別的見解便是把時間與空間從 [外在]拉到 [內在]:時空是人類感性中 先天的、直觀的條件。
沒有人可以先發現桌子,再肯定它佔有的空間。「空間」並不是後天經驗歸納的結果,而是先天既有的「形式form」。形式不同於內涵。
時間則是計算運動的形式,康德認為對於人類認知過程來說,「時間」是先於運動的。
故此時間與空間並非如直覺一樣是外在的,而是人用以認識世界的內在制式。 「形式」加上「內容」才構成認識的對象。

人認識的世界是經過特有形式去建立的,而人類普遍地擁有相同的形式,故此不同的人對事物的掌握才可以溝通。

但這同時說明了人看到的世界是經過形式加工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身。
康德認為人並未看到世界的 [真相],只看到世界可以被人看到的部分。

經過感性處理後的素材,透過想像的運作之後,便能成為判斷知識的對象。
康德認為知識出現在第3個階段,即「知性」的階段。
他指出知性有12個「先天範疇」,分屬四個類別:
1.數量Quantity:統一性Unity、殊多性Plurality、全體性Totality
2.質量Quality:實有性Reality、否定性Negation、限制性Limitation
3.關係Relation:實體與偶性Inherence and Subsistence、原因與結果Causality and Dependence、交互性與集合性Community
4.模態Modality:可能與非可能性Possibility、存在與不存在Existence、必然性與偶然性Necessity

舉例:當一個小孩看見一頭牛,經過感性和想像處理過後,他得到「它是一頭牛」這個命題。
把牛看成是「一」個整體,這用到了統一性;指出這「是」一頭牛,這便用到了實有性。
康德認為這12種知性的判斷力並不是從分析獲得的,而是先天擁有的。它們並非理性的結果,亦非經驗的累積,而是一些人類先天具備的知性能力。
康德透過將認識世界的過程分析成4個步驟,把主體具有的先天形式,外在世界提供的後天材料包羅。
先天形式使人的知識具有「普遍性」,後天材料使知識具有「擴展性」。
如此一來康德將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鴻溝填平。
然而知識過程中的「理性」又指甚麼呢?
康德在這裡指的理性是狹義的理性,即只有統合作用的理性。
舉例:昨天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可能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但我們似乎知道它們是同一個世界,這是由於「理性」把它們統合起來。
人亦如此,理性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統合在一起,把 [我]看成為一個 [連續體]。唯有將自我和世界統合在一起,事物才需要「關係」。
康德認為宇宙萬物最終的原因便是 上帝。然而這裡所指的上帝,與基督教所述的大為不同。
康德基於人類認識能力的限制,提出有三件事是不可知的:自我、世界與上帝。在此先把推論略過,只說「不可知論」的目的:突顯知識的有限性。

康德提出知識在範圍內有限,但不會永遠且無任何限制地有效。 人必須清楚自己的限制,才能肯定知識的有限性。
康德認為人生有四大目標:1 我能夠知道什麼?2 我應該做些什麼?3 我可以希望什麼?4 人是什麼?
本文介紹了康德關於第1個問題的想法,至於第2個問題,即 [人應該做什麼]。康德的名言「以人為目的,不以人為手段」便是在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提出來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轉播轉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手機版|艾歐踢創新工坊    

GMT+8, 2024-6-11 23:44 , Processed in 0.2295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